您现在的位置是:百科 >>正文

谷爱凌苏翊鸣纪录片爆红,导演:不能用“家里有钱培养”概括其成功

百科61人已围观

简介北京冬奥会上,17岁的苏翊鸣和18岁的谷爱凌惊艳登场,相继在男子单板滑雪和女子自由式滑雪项目中,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创造了历史性突破。此后,一部拍摄于2017年的纪录片《少年志》在网络上引起大量转发。片中 ...

北京冬奥会上,谷爱概括功17岁的凌苏苏翊鸣和18岁的谷爱凌惊艳登场,相继在男子单板滑雪和女子自由式滑雪项目中,翊鸣演不有钱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创造了历史性突破。纪录家里此后,片爆培养一部拍摄于2017年的红导纪录片《少年志》在网络上引起大量转发。

片中,其成年仅十三四岁的谷爱概括功苏翊鸣和谷爱凌一起训练,交流生活日常。凌苏实际上,翊鸣演不有钱他们一个玩单板,纪录家里一个玩双板,片爆培养原本属于不同的红导滑雪圈,正是其成这次拍摄让他们彼此熟识,缔结下了令人称羡的谷爱概括功“神仙友谊”。

在苏翊鸣和谷爱凌分别夺银摘金之后,该片导演张绍波接受了南都、N视频记者的采访。他介绍,当年之所以筹拍《少年志》这部纪录片,不仅是因为两个孩子的优秀,还因为注意到了他们“很有特点”的家庭教育。张绍波不认为他们如今的成功,可以简单用一句“家里有钱培养”来概括,其中还有许多值得思考、借鉴之处,“在中国,能承担得起这笔训练费用的家庭很多,但为什么只有一个苏翊鸣,只有一个谷爱凌呢?

张绍波作品《少年志》中,13岁的苏翊鸣与14岁的谷爱凌。

对话张绍波

谷爱凌母亲曾告诉女儿不要做“完人”

南都:《少年志》拍摄于2017年,当时你找到两位少年的契机是什么?

张绍波:我在2016年就给谷爱凌做过一个小的纪录片,是我自制的一个叫《滑雪人·悟》的专题里的一集,那个时候跟她们一家相识了。然后在2017年,国内有一个滑雪平台GOSKI签了她和苏翊鸣做形象代言人,他们的老板跟我说,这两个孩子很优秀,我们是不是拍一下他们?因为当时他们都还小,我是在跟他们父母的沟通中,发现他们的家庭教育是很有特点的,所以就决定以纪录片的形式去做,其实这个片子是关于这两个家庭和他们的家庭教育。

南都:你说他们的家教“很有特点”,是指?

张绍波:这两个家庭的教育理念,包括父母的观念,如果单拿出一个点来看,能做到的家庭可能并不少,但是能同时做到的就很少见了。

比如谷爱凌的妈妈谷燕,在我们拍摄时,她提到的一个观点让我记忆非常深刻,就是她告诉谷爱凌不要去做“完人”。像我作为“80后”,小的时候如果不考个100分,考不了全年级第一,家里都会有人去说你的,对不对?但是谷爱凌的妈妈从来不会给她这种压力,一直给她灌输就是“人无完人”,如果你喜欢这一项运动,你尽力做就好了,不会要求你必须取得多好的成绩。做得优秀当然好了,但只要你自己觉得快乐,很喜欢、很享受,那也是没有问题的。

南都:在《少年志》中,14岁的谷爱凌说,她母亲每周末驾车8小时带她去滑雪。不少网友觉得,这是一种很“奢侈”,或者说很另类的选择。

张绍波:谷爱凌的成功,跟她妈妈有非常大的关系。在她整个成长过程中,包括去做一些决定啊,日复一日的陪伴、鼓励等,她的妈妈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今天你看到的是谷爱凌一个人的成功,其实是她的整个家庭的成功。

南都: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可能不会拿出这么大块的时间带着孩子去运动,尤其是在自己的孩子还没有确定成为职业运动员的时候。

张绍波:我觉得这是“以目的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对当下的一些家长来说,一旦确定一个“目标”,比如希望孩子在训练中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希望他们中、高考能加分,希望他们未来可以走这个专长,就会全身心地把时间、精力、金钱投到这上面了。但对于谷爱凌的母亲来讲,她不可能在谷爱凌3岁、5岁的时候就预测她以后会成为世界冠军,对吧?只是说看到孩子喜欢,母亲愿意花这么多时间、精力去带着她玩,去培养她,我觉得这个出发点就不同了。

苏翊鸣母亲曾在孩子病床边鼓励他坚持

南都:苏翊鸣在成长中一直面临着演戏和滑雪之间的取舍。他小时候因为会滑雪被徐克选中,拍摄了院线大片,曾经梦想着考中戏,现在我们知道,他还是选择成为一名滑雪运动员。2017年你拍摄他的时候,他已经有这种倾向了吗?

张绍波:我讲实话,我拍的时候一度认为他更有可能向童星、演艺这方面去发展。因为运动员这条道路很苦,就算天赋再高,也必须得经过很辛苦的训练,各种损伤甚至是家常便饭,这真的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得住的。所以说如果让当时的我来想,我觉得他走演艺的道路会更顺畅,他的滑雪技能还能成为一种加持。但是最终他选择成为滑雪运动员,我是非常佩服的。只有你玩过这个东西,你才能知道这项运动没有那么容易。

苏翊鸣参演徐克执导的院线电影《智取威虎山》。

南都:他的这种选择可能也跟母亲的引导有关系。片中有一段采访就是,苏翊鸣的母亲鼓励他不要放弃滑雪。

张绍波:我对苏翊鸣的妈妈李蕾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苏翊鸣曾经在雪场上发生了骨折,对小孩来讲,算是受了比较严重的伤。如果是一般的父母,不要说看着孩子受伤了,就连让孩子去从事一些有风险的运动,都不一定愿意,对不对?但是苏翊鸣的妈妈就在他的病床边跟他说,我们不能放弃呀,我们吃了很多的苦,也受了伤,而且你还很喜欢,所以好了之后你要振作起来,不要因为(受伤)这件事情改变你。这种鼓励是非常正面、积极的。

苏翊鸣在雪场受伤后,母亲李蕾希望他不要退缩。

南都:为什么苏翊鸣的母亲会这么鼓励他坚持体育道路呢?是她自己的执念?

张绍波:我觉得这不是他母亲的执念。这两个孩子(包括谷爱凌)的训练都是很科学的,是一步一步走过来、一边走一边看的。

南都:时隔近5年回想,当时给他们拍纪录片的时候,你能预见到他们会有摘金、摘银的一天吗?

张绍波:我很早以前就认为谷爱凌是有夺冠实力的,毕竟她从青少年时期到参加成人组的阶段,一直都是各个比赛奖牌的有力竞争者。但对于苏翊鸣,其实不要说2017年了,就算是一年前,我会认可他是目前中国自由式滑雪单板实力最强的,但是究竟能不能强到跟世界一线选手去争奖牌,我都存疑。因为我们中国的单板是弱项,在之前的冬奥会上还没有拿过奖牌的,我们跟欧美、日本那些具有先发优势的国家之间差距非常大,可以说是有一道鸿沟。直到他去年完成“1980”(内转空翻1980°动作)创造历史的时候,我们大家才突然发现,有一个中国选手已经站到了这个高度上。

我看到很多人在我的视频评论区说,这是因为苏翊鸣“家里有钱”等等。当然,但凡想培养孩子玩这项运动的,家庭生活条件应该不差。但在中国,比苏翊鸣、谷爱凌的家庭有钱的,或者说能承担得起这笔训练费用的有很多,为什么只有一个苏翊鸣,只有一个谷爱凌呢?其实除了有天赋,他们付出的努力绝对比大家能想象到的还要更多。

国内送孩子学习滑雪的家庭越来越多

南都:谷爱凌和苏翊鸣的成长背景可以说是有同有异,谷爱凌平时在美国生活,苏翊鸣则是接受了中式教育。通过《少年志》的拍摄,两个少年之间会产生一些交流和碰撞吗?

张绍波:其实他们两个能遇到的机会并不算多,因为单板和双板本来就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圈子,平时去训练的场地、教练和阶段都是有差别的,而且他们都还在上学,所以并不是说两个人天天在一块训练。但当时他们见面之后,确实很快就熟了,都对对方充满好奇,会互相问一些问题。比如说苏翊鸣会好奇,“谷爱凌,你在国外是怎么生活的?你喜欢玩什么?”谷爱凌也会问一些类似的问题。两个孩子在拍摄场地还是有不少交流的,片子中拍到了一小部分。

南都:这两个家庭的教育方式也形成了一组对照,你作为导演和记录者,能否分享一些在这方面的观察与思考?

张绍波:我跟谷爱凌、苏翊鸣的母亲分别聊过,拍完片子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也都会聊到孩子的教育。我觉得两位母亲都很坚持一点,就是虽然孩子是往竞技体育方面发展,但他们的文化课、正常的这种知识的学习不能落下。谷爱凌后来考上了斯坦福大学,这就是她的家庭教育的一个结果。苏翊鸣比谷爱凌小,还没有到升学的时候,但是苏翊鸣的妈妈也说,训练之余如果真的落下课了,一定会想办法让老师给他补回来。这一点上,跟我们很多的传统项目、传统的运动员非常专注于训练,是有一定差别的。

南都:你除了是一名导演,本身也是玩了十多年滑雪的“雪友”。我注意到你在北京冬奥会第一个比赛日发了一段视频说,“冬奥会后,自由式滑雪一定会遍地开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句感慨?

张绍波:这也是一个发展的必然过程。像我在2012年刚接触滑雪的时候,雪场上10个人里边也就是一两个人玩单板,其余的人都是在玩双板。但是从2015年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之后,能明显感觉到滑单板的人数逐年增多。一方面是因为冬奥的契机,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之前十年的积累,我们国内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资深单板滑雪爱好者,他们可以去传授和带动更多人。所以这时候有了更好的环境,这种运动就可以迅速生长起来。

在雪场拍摄的张绍波。

现在国内的年轻人更多的愿意选择玩单板了,觉得单板(比双板)更酷,更厉害。但对于我来讲,玩了这么长时间单板滑雪,已经知道自己的“上限”在哪了,对这项运动的兴趣就会随之降低。但自由式滑雪不一样,它有很多你可以选择去玩、去练的东西,只是门槛相对也会更高一些,需要你付出的努力更多一些。像欧美那些有百年滑雪史的国家,现在它们的自由式滑雪就发展得非常好,相信我们国内也会如此。

除了是一名导演,张绍波也是资深的单板滑雪爱好者。

南都:在过去我们没有非常浓郁的街头文化、“酷”的文化。

张绍波:文化氛围还是不一样的。我们大部分滑雪的人都认为,在这方面我们国家的滑手跟国外的高水平运动员之间的差距,不是短时间所能跨越的。但是这一次苏翊鸣就做到了,我觉得他很厉害。

南都:根据你的观察,近几年随着冰雪运动在国内的普及,送孩子学习滑雪的家庭是不是也越来越多?

张绍波:我觉得现在我们国内的很多家庭也很注重小孩在这方面的培养,让孩子喜欢滑雪。家长会抽出时间、精力,给孩子请教练,陪他们去练、去玩,从心态上来讲,很多已经跟谷爱凌、苏翊鸣家长的这种心态慢慢接近了。

可预见的未来就是,随着大众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滑得更好,包括女生。

Tag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