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探索 >>正文

厦门垃圾分类“环保屋”仅一月即交出满意答卷

探索8748人已围观

简介垃圾桶配专员,手把手教学,90岁的老人也能轻易学会。倒垃圾,赢积分,轻轻松松兑换现金。仅仅一个月,小区垃圾减重了35%,环保屋的使用率达到95%,有效的垃圾分类高达55%——这意味着,100个居民当中 ...

垃圾桶配专员,环保屋手把手教学,厦门90岁的垃圾老人也能轻易学会。倒垃圾,分类赢积分,仅月即交卷轻轻松松兑换现金。出满仅仅一个月,意答小区垃圾减重了35%,环保屋环保屋的厦门使用率达到95%,有效的垃圾垃圾分类高达55%——这意味着,100个居民当中平均就有95人,分类每天都进行了垃圾分类;超过一半的仅月即交卷垃圾投放,已经符合分类的出满要求。

短短一个月,意答嘉成花园小区的环保屋垃圾分类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作为开元街道的试点之一,“环保屋”项目进驻嘉成花园以来,有效推动了小区垃圾分类的进程。这个居民口中的“彩虹屋”,究竟是如何运作的?连日来,记者进行了探访。

有温度

手把手教学 垃圾分类工作充满人情味

下午5时,嘉成花园小区的老人们纷纷“出动”——下楼倒垃圾。胡适曦也在其中,已经90岁的他,做起垃圾分类井井有条。“餐巾纸跟厨余垃圾要分开,电池是有害垃圾……”在一个“肚量”不小的“垃圾桶”前,他向记者介绍道。

绿色的屋檐、黄色的储备箱还有各种颜色的回收箱,这个“垃圾桶”挺新奇。街道的工作人员称它为“环保屋”,居民们则亲切地唤它“彩虹屋”。它用七大网格对垃圾进行分类——塑料、金属制品、纸皮类、旧衣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居民们一一对应投放。这样的“彩虹屋”,据说目前在全市有6个。

“没关系,我再给您讲一遍。这是厨余垃圾,这是有害垃圾,这是其他类……”“彩虹屋”前,宋德奎正在耐心地为居民讲解。与通常的垃圾分类项目不同,“彩虹屋”不再是冷冰冰的垃圾桶,而是多了一份“人情味”——每个“彩虹屋”都配有一名专员,宋德奎就是其中的一员。

开元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学颖告诉记者,目前,街道的垃圾分类工作处于探索阶段,要让垃圾分类的意识住进市民心里并付诸行动,不是件容易的事;“环保屋”定人定点、一对一教学的效果还不错,“工作人员在现场对错误的垃圾分类进行纠正,能让居民进一步对垃圾分类有直观的认识。”有时候,社区甚至会组织一些小朋友,集中来听宋德奎“上课”,在幼小的心中埋下垃圾分类的种子。

数据显示,自4月5日“环保屋”进驻以来,仅一个月,嘉成花园小区的垃圾减重了35%,环保屋的使用率高达95%,有效的垃圾分类高达五成。

“入户宣传、手把手教学、电梯里还有视频教学。多个环节,多次讲解,他很有耐心,讲了好几遍,像我们这种记忆力不好的老年人也能记住。”胡适曦指着宋德奎说。

有体系

桶到桶无缝对接 一条龙处理垃圾

上午10时,转运分类垃圾的货车陆续驶入嘉成花园。宋德奎从环保屋后侧的收纳屋里,扛出一大摞分类好的纸制品、塑料制品等,分门别类投入车子当中。接下来,这些垃圾将进入不同的垃圾中转站,进行二次分拣、打包压缩,最终被送往专门的工厂进行再利用。

通常认为,垃圾分类最为关键的,就是干湿分离、分类转运以及最后的处理。宋德奎负责的,就是作为第一环节的“干湿分离”。从干湿分离到分类转运,“环保屋”实现了桶到桶的无缝对接——这意味着,垃圾分类不仅仅停留在“扔垃圾”这个环节上。

宋德奎受聘于中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具体负责“环保屋”项目的运作。有人、有车,甚至有垃圾中转站和塑料厂,中奎环保称,他们花了两年的时间进行改进和升级,才建立起“环保屋”背后一整套完整的垃圾回收体系。

开元街道看中的也正是这一体系。垃圾从小区里被分类转运出去后,在中转站里进行了实质性的二次分拣,单单纸制品就被细分为:纸皮、报纸、印刷纸、牛奶盒等,为资源的有效再利用提供了可能——纸皮去掉表面的油印,牛奶盒去除铝膜,每一种材料的处理方式不一样,但最终都会被做成纸浆。

细分的垃圾经过再次打包、压缩,几个小时之后,将被分别运往末端的工厂——造纸厂、铁件厂、塑料厂等。在位于翔安的一家塑料加工厂,记者看到了塑料制品回收的最后一个环节——塑料造粒的生产过程。塑料垃圾在这里变成了干净透明的“小水晶”——塑料造粒。这些“小水晶”将成为鞋垫的原料,甚至掺杂进我们的衣物里。

有实惠

积分还能换购 小朋友抢着倒垃圾

采访中,我们一度对环保屋“使用率高达95%”的数据表示质疑。宋德奎打消了我们的疑虑——他说,每个进行垃圾分类的居民,都刷了“环保屋”上的二维码或进行人工登记;一天有多少居民使用,数据一览无遗。

只要到环保屋里正确投放分类垃圾,刷刷二维码,就能得到一次20分的积分;投放可回收物,积分还会按重量累计。积分不仅可以折现,还可以到线上商城换购小礼品。考虑到有的老年人不会操作,环保屋还为他们开设了特殊服务——人工登记积分。

74岁的郑阿姨用“赚到了”描述她的感受。她告诉记者,原本放在家里的废弃热水器一直很让她发愁,没人回收,还占地方。本想花钱请人搬走,没想到环保屋的工作人员主动上门,不仅帮她把热水器搬到楼下,还给她加了2000积分。

20分,折成现金也才0.2元,但是这样的鼓励手段对于小朋友来说却是意义非凡。 “现在我都不用倒垃圾了,小朋友比我还积极。”居民陈女士告诉记者,自从有了环保屋,儿子天天抢着倒垃圾。陈女士说,为了获得积分,儿子现在每天都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垃圾分类,他比我还清楚。”

采取积分鼓励的措施,鼓励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进而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环保屋”提出的理念,与街道的设想不谋而合。但是,居民渐渐发现,更大的实惠,或许还在于小区环境的提升。

环保屋进驻嘉成花园后,居民王瑞花的第一感受就是:“楼道里的蟑螂少了,没有了异味。”小区里原先每个楼层都放了垃圾桶,容易招来蟑螂、蚊蝇甚至老鼠;如今,楼道里的垃圾桶撤掉了,取而代之的是楼下的环保屋,环境的提升显而易见。

保洁员的工作量也减少了。嘉成花园小区的保洁员小何告诉记者,以前每天要爬80个楼层收垃圾,现在只要收拾环保屋旁作为补充的6个垃圾桶里的垃圾;清洗的工作量也大幅减轻了,“以前一天要清洗30多个垃圾桶,现在只要将这6个桶清洗2遍。

【记者手记】

改变正在发生 习惯尚需养成

目前,厦门市各区、各街道的垃圾分类都还在探索中,嘉成花园的“环保屋”项目,也仍在不断修改完善。

现在谈论哪种分类模式最佳,或许为时尚早,不过,一些令人惊喜的改变,正在发生。

在嘉成花园,“环保屋”就收获了这样的惊喜。中奎环保的相关负责人说,万万没想到,仅仅用了10天时间,环保屋的使用率就达到95%;按照他们原先的设想,实现这个目标至少需要三到四个月。

事实上,环保屋刚入驻时,垃圾分类的推行并不是那么顺利。95%的背后,离不开街道、社区以及环保屋工作人员的努力——为了推行垃圾分类,工作人员反复入户宣传;对于没有做到垃圾分类的居民,还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温和的劝说。事实也证明了,绝大多数居民对于垃圾分类还是能够接受的。

这个结论,和记者在小区里随机采访的结果相互印证——多数居民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对环保屋的认可和欢迎。

耐人寻味的是,少数一开始不欢迎环保屋的居民,几乎清一色来自双职工家庭。他们的苦衷值得理解:工作已经很忙了,为什么还要为垃圾分类浪费时间?

但是,支持垃圾分类的理由显然更加充分——通过分类,不仅能够大大减少环境污染、变废为宝,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小区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整洁美好。而这,也是反对者们后来转向支持和理解的重要原因。

习惯的养成,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只要大家一起努力,目标终会实现。嘉成花园环保屋的经验,或许可以提供一个很好的借鉴。

Tag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