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焦点 >>正文

中国高速磁浮交通系统领跑世界(专家解读)

焦点272人已围观

简介据俄罗斯卫星社网站报道,2022年德国柏林轨道交通技术展览会开幕当天,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欧洲亮相,引起广泛关注。报道称,该系统于2021年在中国青岛成功下线,是 ...

据俄罗斯卫星社网站报道,2022年德国柏林轨道交通技术展览会开幕当天,高速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浮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欧洲亮相,引起广泛关注。交通解读报道称,系统该系统于2021年在中国青岛成功下线,领跑是世界当前可实现的速度最快的地面交通工具,也是中国专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

欧盟交通专员在开幕式上称,来自中国的磁浮企业展示了在氢能源利用、机车低排放和核心部件高效能利用等方面的交通解读绿色科技。

埃菲社报道称,2002年末,领跑一条低速磁悬浮线路在上海通车,世界连接上海市区和浦东国际机场,中国专这是世界上第一条投入商业化运营的示范线。去年,由中国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高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今年9月,中国首次在东部一条高速公路上成功测试了磁浮汽车,悬浮重量2.8吨、悬浮间隙35毫米。

中国高速磁浮交通总体技术水平位居国际前列,其中,全系统集成技术和成套的工业化能力达到世界领先。当前,上海高速磁浮线历经20年工程运营,创造了独一无二的中国实践经验。2021年7月20日,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下线,该系统在功能试验、调试线实验、仿真分析中得出的多项关键性能指标均超过早期引进的德国技术。同时,中国在常导磁浮交通、低温超导磁浮交通、高温超导磁浮交通、永磁磁浮交通等多种磁悬浮交通制式方面都有扎实的研究基础和技术积累,并且还有中国高速铁路大量先进技术和大规模工程运营经验可供使用或借鉴。可以说,中国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完全具备了领跑世界的技术能力。

大国重器背后,是中国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和产学研的共同耕耘。从“十五”到“十三五”期间,中国科技部持续设立针对高速磁浮交通的国家专项。近年来,中国相继发布《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等中长期规划文件,对高速磁浮交通技术创新及未来交通运输领域科技创新工作作出部署,充分发挥了国家战略的引导和支持作用。与此同时,中国高校、科研院所在前期多年的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基础上,与行业企业共同探索出一种合作发展、共同攻关的协同创新模式。产学研用相结合,推动了高速磁浮交通系统速度跃升。尤其是近10年来,行业头部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作用突出。他们善于整合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优势力量,推动产业创新效率明显提升。

中国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的创新发展,为未来绿色智能轨道交通提供了可行的“中国方案”。

相比传统轮轨交通系统,中国高速磁浮交通系统能实现时速500—600公里的高速率,刚好填补高速动车组和航空航天之间的速度空白,代表了高速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未来不仅有望服务于中国轨道交通产业格局,也可能在部分“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城市之间取得应用,将运输速率提升至地面交通的最高水平。

在智能技术应用领域,中国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的“集大成者”。磁浮列车等从诞生起就自带自动驾驶、智能传感、智能通信等技术属性。新材料的应用也贯穿于磁浮交通系统的方方面面。因此,数字化技术与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结合紧密,应用越来越深入。

在绿色科技方面,中国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的优势尤为显著。从技术原理上看,磁浮列车和轨道之间没有机械接触,无需通过机械传动结构进行力的传递和能量传导。这首先意味着磁浮列车能够更快加减速度,运行更加高效快捷。其次,长距离运行期间,磁浮交通每公里能源消耗远低于汽车、飞机等,节能减排效益显著。统计数据显示,磁浮列车以时速350—400公里速率运行时,其能量消耗仅相当于高速动车的70%、公共汽车的1/5、航空的1/6。其三,由于车轨间没有机械接触,力的作用呈连续式分布,磁浮交通系统造成的机械噪声和环境振动更小,电磁铁和轨道几乎没有机械上的磨损,车辆和线路的养护维修成本更低。此外,技术原理也决定了磁浮列车打滑、脱轨风险低,爬坡和转弯能力远高于其他地面交通方式,因此线路适应性极强,规划线路时可以灵活适应地形、节约土地。

下一步,中国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仍有广阔想象空间。从短期目标来看,我们应继续以工程促发展,推动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的长距离示范运营线建设,同时加快整合时速600公里级磁浮交通的相关产业链体系。从长期目标来看,高速磁浮交通系统除了民用客运应用场景,还可进一步向军民融合领域发展。同时,当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发展至1000公里级时速时,相关前沿技术也可扩展、融合至深空深海探测领域。未来,随着国家战略支持力度提升,常导磁浮、低温超导、高温超导、永磁悬浮等各项前瞻性技术也有望进一步取得突破。

(本报记者 林子涵采访整理)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Tag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