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热点 >>正文

河南农民大咖段双奇 专注抢救农耕遗产 梦想创建农耕文化博物馆

热点14762人已围观

简介11月22日上午,在位于郑州绿博园东面的中牟县刘集镇段庄村临时安置小区内,记者与同行的一起见到一位农民“大咖”。之所以说他是“大咖”,那是因为他身上有好 ...


图片1.png

   11月22日上午,在位于郑州绿博园东面的中牟县刘集镇段庄村临时安置小区内,记者与同行的一起见到一位农民“大咖”。之所以说他是农民“大咖”,那是因为他身上有好多大咖的特质。

  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出生于农村的农民收藏家,多年来,他用自己的辛勤和努力收藏农耕类相关器件12万多件;

  他是一位专业的摄影爱好者,在他的房间内墙上悬挂着他在各地拍摄的有关农耕文化的精美照片;

  他是一位忠诚的传统文化继承者,在他的心里农耕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石,他相信,做好了上下五千年的农耕文化,就是对传承传统文化最好的诠释。

  他是谁?他究竟会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故事?

  他便是农耕文化的传承人、农民摄影家——段双奇。注抢他用自己的救农建农故事为我们讲述了一部别开生面的农耕文化史。

  抢救农耕遗产 自掏腰包 在安置区简易房内搭建抢救馆

  图片2.png

  在位于郑州绿博园东面的中牟县刘集镇段庄村临时安置小区内,记者见到了段双奇在简易房内临时搭建的“双旗农耕文化遗产抢救馆”,说是抢救馆,其实就是两三间临时想通的简易房。当段双旗带着记者一行参观的产梦他的抢救馆时,脸上多少表露出一些不悦。

  图片3.png

  虽然是在简易房内临时搭建的抢救馆,但是抢救馆内的收藏的器具并不简单。在安置区简易房的物馆抢救馆内,记者看到了犁、耧、河南化博锄、农民牛笼嘴、大咖段双铡刀、奇专碾、注抢老磙、马灯、馍筐、老称等众多农耕器具。

  段双奇对来访的记者介绍到,目前,馆内已经收藏了器件12万多件,品种190多个,可谓是种类繁多,琳琅满目。而这些全是段双奇自讨腰包,走村串户收集起来的。

  图片4.png

  而当记者问起,为什么要搭建在简易房内时?段双奇有些无奈的回答道,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原来的村落已经被划入的城镇化改造区,但当时并没人问津这些器具的去处,为了不使这些好不容易收购上来的农耕器具受到损害,就全部搬到安置区的简易房了。

  截止目前,为了做好这些农耕器具的收藏工作,我已经花费了220多万。而这些钱全是自己筹集来的。其中主要有三块来源:一个是自己的拆迁补偿款80多万;另一个是自己私家车卖后的33万元;三个是自己几亩地的苗木补偿费有30万左右;其余都是自己从亲戚朋友那借来的。当谈及这些时,段双奇的眼中显然又多了一些无奈。

  专注农耕文化 曾被误解 但心里更多的信心和坚持

  当谈起为什么热衷于农耕文化时?段双奇回答说,“我老家在中牟县刘集镇段庄村,现在这个地方是拆迁临时安置区。起初,我是在自己家里建的农业器具收藏展览,当时的量还很小。随着不断累积,去家里参观的老百姓越来越多,关注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成为我的一个动力。因此,在2011年,我就把原来自家的三层楼的宅院,总面积1368平方米,全部改造了文化大院,用来收藏这些农耕器具。”

  图片5.png

  “另一方面呀,与我的摄影爱好有关,可以说,从喜欢摄影以来,我在行走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这些农耕器具和农耕文化的魅力,这让我深深迷上了这些。再者就是2016年5月18日,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一行来到我的宅院,考察我的文化馆,当时对我给予了充分肯定。还记得当时,杨厅长鼓励我,正能量,做下去。领导的肯定了给我了莫大的鼓励。还有就是,我坚信,农耕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尤其对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化的大国来说,农耕器具更是农耕文化的代表,而且近年来,国家也在大力鼓励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因此,我坚信这是一个方向,并深深地喜欢上它。”说到这,段双奇眼中露出了满满的激动。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了解到,现实中,对于段双奇花那么多钱去收集农耕老物件,村里一些人表示不理解:“那么多钱,干点啥生意不好,非去弄些破锄头、破秤砣?”但这些并没有打消段双奇的专注和热情,他继续用自己的执着抢救着在他看来比什么都值钱的农耕文化遗产。

  忠于农耕文化 不忘初心 梦想创建农耕文化博物馆

  图片6.png

  在采访中,段双奇对记者说到:“每一件农耕生产器具的产生,都有一个发明创造的动人故事,都蕴含着我们祖先的勤劳和智慧,都见证着我们的文明发展史。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用具都有着深厚的感情。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很多农业生产的器具逐渐消失。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想把这些老物件保留下来,建造一个农耕文化博物馆,把这些农耕文化遗产传给子孙后代,让他们能够知道先辈们是怎样进行农业生产的。”

  为了保存好这些器具,段双奇不仅还要不定期雇佣工人,为这些器具涂上防腐的铜漆,而且还在这些简易房内安装监控摄像头,以免坏人使坏。这些工作可以说做的是细致入微,一直很好地诠释他忠于农耕文化的初心。

  多年来,为了收藏更多更全的器具,段双喜,跑遍的祖国大江南北,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从南海岛礁到内蒙古大草原,到处挖掘、搜集面临淘汰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目前,段双奇收集农耕物件12万多件,品类达190多种,数量和品类应该说均在全国位居前列。

  自从段双奇把自己收集的藏品搬到村里的临时安置小区后,他就一直想找个场地,建个农耕文化博物馆。“我想在我们村附近建个博物馆,可是一直没有找到场地。很多省份的大老板也和我联系过,想把我收藏的农耕物品用于商业开发,都被我回绝了。如果有人有场地,能建个博物馆,把这些农耕文化遗产很好得保存传承下去,我可以把我收藏的东西都转让出来,以期更好地保护传承我们的农耕文化。”段双奇表示。(文/卢攀登)

Tags: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